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谁指的是谁

cht 2023-03-11 5次阅读

凿壁偷光历史人物,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课本上也有很多,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还有凿壁偷光的王安石,他们都是非常有名的励志故事。

不过今天笔者要说的这个人物,他的经历比匡衡还要励志,他就是李万铭。

李万铭出生于湖南长沙,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奶生活。

因为家里没有什么文化,所以他从小就很调皮,经常惹是生非。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1、凿壁偷光出自哪位古人?

匡衡。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

◎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匡衡

成语“凿壁偷光”出自匡衡的苦学故事。

匡衡小时候求知若渴、非常好学,但是他家中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于是匡衡就去大户人家做工,并从雇主家里借书来看。

由于贫穷,匡衡买不起照明用的灯油,没办法在晚上读书,这让他非常苦恼。

一天夜晚,匡衡意外地发现邻居家的光从墙上的缝隙透了过来,匡衡很开心,就把缝隙挖大一点,开始借着邻居家透过来的光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

2、凿壁偷光是三国演义中哪一个人物?

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文学家,政治家匡衡的故事。

匡衡,字稚圭,东海人士,西汉经学家,以说“诗”箸称。

公元63年,汉元帝封他为丞相,主张道德教化,礼让仁义。

三国时期为公元220年至280年,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

从从时间上来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不是三国时期的,是西汉时期的。

不是三国演义的人物,主人公是匡衡。

凿壁偷光的意思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故事讲的是,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

“凿壁偷光”,说的是西汉经济学家匡衡小时候的故事。

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就在邻居的墙上凿出一个洞来,借用邻居家的灯光发奋读书,最后成就大业。

答1.凿壁偷光是主人公匡衡

2.凿壁偷光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小学时候都有读过。

3.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但是家里贫穷没有蜡烛,于是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用邻居家的蜡烛光亮来读书。

主人公是匡衡。

凿壁偷光的意思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故事讲的是,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4、凿壁偷光形容的是谁?

答案:匡衡

答案解析: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讲述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在小学课本上有这么一则成语故事,名为“凿壁偷光”。

讲的是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匡衡的少年,特别喜欢读书。

可是因为家里穷没有蜡烛,所以晚上便无法读书。

当时他的邻居有蜡烛,但光却照不到他家里来。

为了把光引过来,匡衡在墙上凿了一个洞。

从此,匡衡晚上就凭借“偷”来的光读书。

凿壁偷光 z á o b ì t õ u gu ã ng ,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中文名 凿壁偷光

解释 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同义词 穿壁引光、凿壁偷光

人物 匡衡

这个成语原指在西汉时期,98迷科,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

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

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

他也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

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不能看书。

然后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

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

就凭着凿璧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这个成语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5、凿壁偷光的时间地点人物概括?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灿若星河,观妙绝伦,博大精深,在这五千年文明中,出现了无数的名人轶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先讲讲其中几则关于勤学的历史典故:

  1、囊虫映雪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

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车浚,三国时期作过东吴的会稽太守。

因灾荒请求赈济百姓,被昏庸的吴主孙皓处死,此后车胤的家里就一贫如洗了。

  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

  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唐朝杨弘贞、杨番、蒋防都着有《荧光照学赋》,均是谈车胤之事。

  映雪的典故出自晋代孙康。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晋秘书监孙盛的曾孙、长沙太守孙放之孙。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

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

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

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

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

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大地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昏黄的油灯要亮得多!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

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封德阳县侯。

  2、高凤流麦

  后汉时,南阳有一书生名叫高凤,少时,“家以农亩为业”,他却“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有一次,高凤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凉晒着小麦。

为了防止鸡、豚糟蹋粮食,妻子让高凤在家看护。

突然,天降暴雨。

此时的高凤仍手持赶鸡的竹竿诵读经书呢。

不知不觉中雨水将庭院中的小麦冲跑了。

一会儿,高凤的妻子从地里赶回来了,一看,啊呀!简直是糟透了,小麦都被雨水冲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却悄然不知,仍在书中神游。

在妻子的责问声中,高凤才恍如从梦中醒来。

后来,人们用“流麦、中庭麦”等称美读书专致,用“流麦士”称书呆子。

  3、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着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

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

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4、截蒲为牒

  汉代有一位名叫路温舒的人,小时候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羊。

路温舒在放羊的同时,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编成蒲简,用蒲简来写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编蒲、题蒲”等指苦学。

  5、三余读书

  三国时,有个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

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后用“三余”泛指空闲时间。

多用来指读书,有惜时之意。

  6、陶侃运甓

  晋时,有一个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闲来无事时,常常是早上把砖甓从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来。

循环往复,不知疲倦。

一些人看见后不解其意,便问其缘由。

陶侃回答说,恐怕攸闲惯了,将来不能干一番大事。

后来,人们用“运甓”表示励志勤力,不畏往复;用“运甓瓮、运甓人”等指不安攸闲,发奋功业之人。

  7、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

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

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8、临池学书

  东汉时期,有一位书法家张芝,练习书法的时候,将其家中的衣帛都写上字,而后再洗净煮白,反复为之,尽将池水都染黑了。

终于练就了一笔漂亮的草书。

后人用“临池学书、书练”等形容刻苦学习书法。

  9、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敬,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

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

终于成为“当世大儒”。

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10、牛角挂书

  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

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1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

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

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12、警枕励志

  北宋司马光在小时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常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

后来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13、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是用许多竹简编连而成。

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

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就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反反复复把《周易》通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标签: 凿壁偷光  历史人物  指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