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 一 下(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3)

cht 2023-04-03 10次阅读

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 一 下,也是因为这部小说,林黛玉的形象深入人心,她的悲剧命运也让人唏嘘不已。

但是,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是却是最大的反派,这个人就是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

王夫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她不仅掌管着贾府的大权,而且还是贾母的心腹,在整个贾贾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王夫人却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甚至连自己的儿子贾宝玉都不放过。

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 一 下

给皇上搞统战,织造衙门不简单

曹寅带着康熙的特殊使命赴任江南,那为什么康熙要在江南安排自己的眼线呢?替皇帝办秘密差事,曹寅与康熙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康熙为什么会如此信任汉人出身的曹寅呢?为了给曹寅创造便利,康熙甚至一次次替他想办法解决经费问题,那曹家最后为何还会弄出这么多亏空呢?

清朝初年,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还算稳定,但在南方很不稳定,吴三桂、郑成功都在南方,都不服从清政府。

南方的汉人是清政府最不放心的,既害怕他们造反,又担心他们暗中搞破坏。

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为国家提供大部分赋税,而且文化教育很发达,科举考中的江南人要远远多于其他地方的人。

然而江南也是抗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因为多尔衮下了剃发令,江南人们纷纷反抗,遭受了血腥的镇压。

劫难过后,很多前明的知识精英,都选择隐居或者出家,不跟清政府合作,暗中继续联络抗清势力,企图复兴明朝。

这些人史学家一般把他们叫作明朝的“遗民”。

清朝初年汉族的三位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都是南方的遗民。

据说王夫之只要外出,就打一把伞,脚下穿个木屐,表示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踩清朝的地。

这些遗民不出来做官,到处躲着藏着,一看到有风吹草动就到处联络人继续抗清,对于清朝统治是很大的威胁。

传说郑成功还派了自己的军师陈永华化名陈近南,来到内地成立了天地会,响应他在海上的抗清斗争。

所以江南这地方是最不稳定的,满汉矛盾很尖锐,是个火药桶。

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联络江南抗清势力,从金门、厦门起兵,一路打到南京,朝野震惊,顺治皇帝吓慌了,都有心撤回关外去,幸亏他的母亲孝庄镇住了大局。

所以清朝要想长治久安,第一就是要打败南方的各路反清势力,第二就是要收服汉族遗民,让他们承认清朝的统治。

康熙即位以后,剪除权臣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基本统一了中国,于是他决意实行汉化,尊孔崇儒,推行仁政,重用汉族大臣,希望得到汉族人的认同。

康熙皇帝还为科举考试开了一个特别考试,叫博学鸿儒,命令地方官员把各地的著名遗民都请来考试。

这考试不是什么人都能来的,是要有一定名望的。

康熙皇帝要求地方官一定要把这些人请来参加考试,住在深山里面不好找也一定要找到,年纪大了走不动怎么办呢?抬也要把他抬着来。

考试要求也很低,只要你来,只要你答了卷,哪怕字写得不好,诗也不押韵,也录取你做个学士,录取以后干什么呢?到明史馆编修明史。

康熙皇帝这招很高明,他很清楚,这些知识精英在汉人中是有号召力的,一定要首先获得他们的认同。

他这就是表示:天下已经稳定了,你们复兴明朝没指望了,这是天命所归,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你们不是怀念明朝吗,那我也不难为你们做别的事,你们就安心去编修明史,朝廷给你发俸禄,让你丰衣足食,不要再和朝廷作对了。

康熙皇帝少年英明、政绩出色,有很多遗民看到复国无望,皇帝礼贤下士,政治清明,慢慢改变了对清朝的态度,很多就出来做官了。

但也有一些非常坚决的,就是不来参加这个考试,仍然不和清廷合作,还在联络抗清。

康熙皇帝很不放心江南的形势,他需要派一个了解汉族遗民情况的人到江南坐镇,这个人既要忠于自己,又能获得遗民的信任,还得文化修养很高有一定声望。

那么,康熙为什么如此信任曹寅,要派他去做明朝遗民的统战工作呢?曹家本是汉人,又怎么会让康熙这么信任呢?

原来,曹家是皇家的包衣。

包衣是满语音译,本意为“家里的仆人”,指清代满洲贵族家中豢养的仆人。

按照清代的制度,包衣主要的来源是战争中被掠夺的俘虏,也有因债务或犯罪沦为包衣的平民,包衣是世代为奴的,包衣所生的子女称为“家生子”,即便因为战功二成为显贵,对自己的主人仍然保持奴仆身份。

包衣中身份最高的就是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包衣,内务府就是由上三旗包衣组成的,职责是管理皇家的财政和生活服务。

曹雪芹的五氏祖曹世选原为明军将领,万历末年在辽阳一代被后金军队俘虏,沦为包衣。

当时被编入正白旗,旗主是多尔衮。

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被顺治皇帝自己控制,是上三旗之一,曹家就成了皇家包衣。

包衣在清朝初年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群,出身汉人的包衣被编入汉军旗籍,血缘是汉人,身份却是旗人。

但他们毕竟不是纯粹的旗人,他们跟旗人在一起,就觉得自己是汉人,跟汉人在一起,又觉得自己是旗人,身份认同是很尴尬的。

但是他们也很讨巧,无论旗人、汉人,都有可能把他们当自己人。

内务府包衣直接隶属于皇帝,是皇帝的家奴,比一般的包衣更容易飞黄腾达。

清朝的皇帝为什么愿意重用包衣呢?一来包衣是正常人,有家有口,比宦官可靠,也比一般汉人更可靠;二来包衣熟悉汉人的文化风俗,能帮助皇帝了解汉族社会。

而且,包衣一般是有汉族血统的(也有少数出身朝鲜族或其他民族的包衣),能够得到汉人的认同,有利于统治汉人。

按照顺治年间的制度,织造职务本来是要三年一换的。

但从康熙二年(1663)开始,织造定为专差久任。

为什么就不要任期了,要长期用一个人呢?因为这是特别时期,皇帝需要一个长期驻在江南的耳目,做官的在一个地方待得时间长了,才会了解方方面面的情况。

清朝初年,江南地区多了很多政治不安定的因素,织造就多了一些政治功能。

曹寅收到了特别的信任,其实是康熙在江南地区的特派员。

汉人出身的包衣多了,那为什么康熙就选中了曹寅呢?

在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这一代,曹玺的妻子孙氏被选为康熙皇帝的奶妈,1621年23岁的顺治病逝,7岁的玄烨意外被选为继任皇帝,即位以后曹家就被重用。

所以曹家同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常密切,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是康熙皇帝的奶公,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奶兄弟,给康熙皇帝做过侍卫。

康熙继位以后就让曹家人一直做江宁织造,曹寅尤其收到康熙的宠信。

不过古代皇帝的人际关系,是不能用平民家的标准来衡量的。

按照制度,清代皇子由八名奶妈、八名保姆负责抚养,一般都由包衣充任,皇帝会有好几个奶公,也会有一堆奶兄弟。

不是所有这些奶公、奶兄弟都会被重用的。

所以曹寅之所以收到康熙重用,主要是依靠他自己的才德。

一来曹寅他是康熙的奶兄弟,康熙很信任他,二来他为人老成持重,办事也让康熙放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认识很多明朝的遗民,和他们都有交情。

红学家朱淡文先生考证,曹寅不是康熙皇帝奶妈孙氏的亲生儿子,他是庶出的,生母姓顾,祖籍江苏昆山,顾氏在明末是昆山的世家大族,文人辈出,顾炎武就是昆山人,也是这一族的人。

曹寅有个族舅顾景星是明末著名的文人,和很多汉族知识精英都有交往。

因为母家的出身,曹寅青年时就和当时很多汉族名士交往颇多,已经在汉族知识精英中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

要知道这些人眼都是很高的,要是没有一定的文化,那他们是看不上的。

曹寅小的时候就有神童之名,诗写得不错,书法也不错,还有个舅舅和这些人都是朋友,是一个圈子的,他们也都不拿他当外人。

所以到江南给康熙做文化统战和眼线,曹寅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他这差事很不好当,又要给皇帝织布、赚钱,又要应酬交际搞文化统战,还要打听消息当密探,因为他是皇家的奴才,皇子们也经常使唤他,而且觉得织造衙门是肥差有钱,有时候也问他勒索点钱财,缺钱了都问他要钱用,还不时给他派点杂务,比如江南有什么新奇的东西让他去买了进贡。

所以还是入不敷出。

这样一来,织造衙门经常亏空也就不奇怪了。

康熙皇帝对这一切应该是心知肚明,于是又给曹寅安排了个肥差,让曹寅和他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兼任两淮盐御史,用两淮的盐税来补贴织造费用。

从这件事上明显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曹寅非常照顾,很替他着想。

曹寅接任两淮盐御史以来,就发现他继承了一个腐败的系统和庞大的赤字。

由于很多官员征收私派的苛捐杂税,该交给国家的正税大量亏空,盐商勾结官府,向国家借贷经营,拖欠也非常严重。

他向康熙上奏希望改革盐政,免除不应加派的杂税,弥补亏空。

可见他还是一个有良心的官,跟他做织造一样,不愿意过度剥削人民。

史料记载曹寅在扬州盐商中口碑很好,他不算没良心的。

话说回来,康熙皇帝对曹寅这么体谅,这么亲厚,那曹寅到江南的秘密使命完成得怎么样呢?康熙一次次替他想办法解决活动经费不够的问题,又给他安排了这些事实上可以弄钱的部门,为什么曹家还是会弄出这么多亏空,以至于曹家最终在雍正朝被查办抄家呢?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标签: 之谜  传世  成书  红楼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