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一一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cht 2023-04-16 7次阅读

八股文一一中国历史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_古代奇闻_第1张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时科举纳士所采纳的一种专门文体。

也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等。

它要求考生作的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一、八股文的组成

八股文一一中国历史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_古代奇闻_第2张

1、八股文由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后四部分重要是文章议论中心,各有两股对偶文字,八股文对题材、内容都做了限制,字数也是有严格限制的。

2、八股文的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决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

二、八股文的写作格式

1、八股文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由于它的题目都取自四书五经,特别是以四书命题占绝大多数。

论述的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的内容而展开,决不能自由发挥。

2、八股文的开始是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

然后承接破题进行阐述,叫“承题”,随后转入“起讲”,议论开始。

然后转入“入手”,就是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为起股 也称起比,提比、中股 也称中比、后股 也称后比、束股 也称束比四部分。

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称为大结。

三、八股文的演变进展

1、八股文最早起源自唐朝的“帖括”。

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一种经书的注解。

虽然唐代招官重要以诗、赋来考试,但并没完全废除这种“帖括”。

2、到了宋代,由于王安石主政,便以“经义”考试,这不同于唐代的那种专门记忆注疏原文,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而是发挥对经文意义的理解来写文,因而名为“经义”。

3、在元代考试,专用“经义”、“经疑”为题来叙述,题材的范围,被限制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

这有可能是最早的八股文形式了。

4、而到了明代,洪武三年,元璋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仍仿宋“经义”。

到了成化年间,逐渐形成了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

5、清顺治三年,98迷吧,宣布恢复科举考试,沿用明朝的八股文,但有一些变化。

但到了康熙朝,帝王意识到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1663年废止八股文。

1665年,礼部侍郎黄机上疏:“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言微旨,以观心术。

不用经书为文,人将置圣贤之学于不讲,请复。

”1668年,康熙帝王又恢复了八股文取士考试。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停止科举考试时使用八股。

1904年,清政府举行了最终一次科举,第二年就废除了八股。

四、八股文的危害

1、由于八股文题目,内容,格式,字数限制太严。

考生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来阐述成文,因此,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形式主义严重。

八股文有很多清规戒律,怎么样破题、承题、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转、合,有着严格的限制,字数上也限定为五百或七百字。

还有繁琐的行文格式,使得考生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越雷池。

3、八股文的体制,使天下读书人只顾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实际,思想僵化。

为了挣得功名,读书人挖空心思,揣磨圣贤的言论,以至后来,人们连经书也不想读了,只“记其能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

顾炎武就评说道:“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注:图片来自网络

八股文一一中国历史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_古代奇闻_第3张


标签: 八股文  一一  中国  古代  科举考试  一种  文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