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

cht 2023-04-28 9次阅读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1)

皮影戏中的《西游记》场景。

陕西省文化馆供图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2)

皮影戏中的一处家居布景。

成都博物馆供图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3)

皮影戏中的一处花园布景。

成都博物馆供图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4)

殷洪,《封神演义》中的人物。

陕西省文化馆供图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5)

皮影戏班在正式演出前,一般会先演一出《天官赐福》,表达美好愿望。

图为“天官赐福”云朵。

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供图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6)

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后世称状元及第为独占鳌头。

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供图

皮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7)

桌椅是皮影室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两处桌椅皮影,造型精美。

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供图

皮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

各地集会上,皮影往往能占据一方舞台。

艺人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乐器伴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每当艺人独特的唱腔响起,灯影中的跌宕起伏总让人流连忘返。

中国皮影戏 源流与发展

孙清潮

中国皮影戏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皮影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柬埔寨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印度尼西亚的“哇扬皮影偶戏”、中国皮影戏、叙利亚皮影戏。

在我国,皮影戏遍及各地,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皮影戏就有37项,涉及省份17个,其流布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双手对舞千古事,一帘灯影藏春秋。

”中国皮影戏是多种艺术形式历经千年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立艺术。

秦汉以来的“弄影”,隋唐僧人传经时的“俗讲”,各地民间戏剧等相关艺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相互借鉴并渐渐统一于“弄影”旗下,使其成为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戏剧于一体,共同服务于影偶表演的“动画”艺术。

这种艺术样式在中唐已趋成熟,至北宋有了正式名称“影戏”,之后又有“灯影戏”“纸影戏”“皮影戏”等称谓。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和手工技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周秦至唐宋,在平面上画剪镂空的材质,已从豆荚、树叶、绢帛,发展到素纸、兽皮和金银箔。

南北朝时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唐代皮革镂花已用于服饰用品,宋代已普遍采用羊皮制作影偶,元代纸偶材质已从宋代素纸发展到彩纸。

宋《百宝总珍集》记载的一个影戏箱,里面1200多个影偶,“水晶羊皮五彩装”,即将羊皮刮到水晶般透亮,并着上多种颜色,连缀成人偶,足见宋时中国影戏的制皮技术、敷彩水平、雕刻工艺等已达相当水准。

中国影戏大抵是沿着中国政治中心的迁移路线而流布各地的。

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古都西安所在的陕西关中为影戏的发源地,唐代之后的近千年间,中国政治中心由此东移开封(北宋都城),继而南迁杭州(南宋都城)、北上北京(金、元、明、清的都城),影戏艺人随之流散,加速了影戏在全国的传播。

两宋是迄今为止有明确记载的中国影戏首个繁荣期,此间诸多古籍,对其题材内容、雕刻技艺、演出场所、行会组织等都有详细记载。

两宋之后,中国影戏起起伏伏,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都出现过几次繁荣,清代以来北京诸多官宦望族以蓄置影戏戏箱、自养影戏班社为荣。

元代虽为中国影戏发展低谷期,但中国影戏却在此时传入南亚和阿拉伯半岛,之后几个世纪里又相继传入欧美,美国在上世纪几乎一直有中国皮影戏演出。

中国影戏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戏曲、美术等相结合,大致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各地的风格和流派。

就影偶材质而言,湖南、广东皮影多为纸偶,河北唐山、辽宁盖州皮影多用驴皮,浙江皮影多用羊皮,山西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为羊皮、清代则为牛皮,全国其它地区多用牛皮。

就影偶造型而言,四川阆中皮影人物面部为椭圆形,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图案多为川北民间花纹,重写意;浙江海宁皮影则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

就制作工艺而言,山西皮影敷彩时多用植物颜料,追求大红、大绿、杏黄,色彩饱满;广东陆丰皮影则以红、黑、绿为主,用色相对单一;浙江皮影通常先在羊皮上剪出人物轮廓,再在一面绘上青、红、黑、黄四色,重彩绘,少雕镂。

就声腔而言,海宁皮影戏以“弋阳腔”“海盐腔”为基调,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极富水乡韵味;江汉平原皮影戏则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楚国,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行乞唱曲,乡土气息浓郁;冀东皮影戏的掐嗓子唱法为其独创,“三赶七”“大金边儿”“小金边儿”的唱词结构也是其它影戏中没有的。

由于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不同省份影戏风格有别,即使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影戏风格也有差异。

如:同在河北,涿州皮影人偶高50厘米,染色不用桐油,演出无脚本,全凭口授,属于“西城派”;而滦州皮影人偶高30厘米,上色需桐油,有影卷,演出时要看脚本,属于“东城派”。

同在山东,济南皮影演出时只需两个人即可完成,而定陶皮影少则六七人,多则十几甚至20多人。

正是这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影戏样态和影戏文化生态。

中国皮影戏一直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活态传承。

上世纪40年代,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创新传统影戏,相继推出了《屈原》等一批新编历史大本戏和《大生产》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短剧,宣传革命道理,鼓舞民众和军人斗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和传承皮影艺术,不仅将众多皮影戏列入了四级非遗名录进行保护传承,还多次举办全国性木偶戏和皮影戏观摩展演,促进了中国皮影戏的交流互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陕西皮影)执行主任,本报记者高炳采访整理)

四川皮影

李 龙

四川皮影可分成都皮影和川北皮影两大类。

成都皮影用本地话叫——“皮灯影儿”,是我国几大皮影流派中的重要一支,艺术特色鲜明。

成都皮影造型独特,制作精细,唱腔高昂,形成了成都皮影大气、细腻兼而有之的艺术风格。

成都皮影吸收了许多本地艺术元素,如川剧、蜀绣、民间剪纸。

在雕刻和装饰上,除采用川剧人物行头外,也吸收了蜀绣和蓝印花布上的花纹,使用透雕工艺,线条优美,衣衫精致,色彩悦目。

因成都皮影造型一般在50厘米以上甚至高达1米,又被称为“大皮影”。

这样大的造型,就是最顶尖的皮影制作匠人制作一个,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前后要经历7道工序。

目前,成都市木偶皮影艺术剧团、武侯祠锦里,都能看到皮影演出。

成都博物馆也有许多精美的皮影展出。

曾经被冷落的皮影,在川蜀大地焕发了生机。

成都皮影文化深深影响了川西坝子的民间艺术,在本地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成都皮影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成都皮影齐名的川北皮影,则创于清康熙年间。

自第一代传人王家禄到今,历经8代逾300年。

川北王氏皮影借鉴了多地皮影之长处,融合川北风情民俗自成一派。

川北皮影艺人大都有过硬的提手技艺。

他们能将各种不同人物,各类角色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屏幕上的影人,在龙楼凤阁、雕栏亭榭、红花绿树、奇峰异壑、碧海蓝天中,举步而蹈,挥袖而舞,提枪厮杀,令观众为之惊叹不已。

(作者为成都博物馆皮影木偶部主任,本报记者张文采访整理)

陕西皮影

任 华

陕西作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在千年变迁之中,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皮影艺术形式。

流传至今的民间皮影、剪纸、刺绣、石雕、花馍、木版画等,无不蕴藏着周秦汉唐的文化血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汲取古典文化营养,构成健康活泼的艺术形态,使得皮影戏能够长期流传于陕西乡村,乃至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并为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陕西皮影在明清时曾达到艺术高峰,以其精美华丽的艺术表现和精巧的制作工艺闻名华夏。

清代陕西皮影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数量多。

一大批乡村中的小戏箱,虽说规模不大,但十分齐全,每个班子都能凑出几十本甚至上百本戏。

二是班社多。

陕西境内几乎每个县都有皮影班社,这些皮影班大多是前辈流传下来的老箱底,使用的皮影不少是清代流传下来的。

三是其兴盛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

诸如村社庙会、结婚、祝寿、婴儿满月、兴建宅院等都要请一台皮影戏,演出的时间少则一夜,多则3至6夜,每晚1至3本戏,每本戏要演唱3个多小时,其繁荣可见一斑。

清代陕西皮影的制作非常讲究。

制好的牛皮根据图案大小划分小块,先用湿布使牛皮潮软,再用枣木推板用力反复推磨,破坏牛皮的韧性和质地,这样不仅使牛皮更加光滑,而且破坏了牛皮的伸缩性,防止以后变形。

以上工序完成后就可以拓着图样对牛皮用针过稿,为雕镂作准备。

陕西皮影雕刻手工技艺的独到之处,就是“推皮走刀”雕镂技法。

其特点是以左手用力推动运转牛皮,牛皮接触刀口,形成皮走刀不走的状态。

雕刻刀法基本以镂空为主,采取阳刻、阴刻或者阳刻与阴刻结合的方法,吸收了传统艺术中线描效果,甚者融汇了汉代画像砖石、唐代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技巧,创造出关中地方特色鲜明的皮影艺术作品。

陕西皮影戏曲调流派支系繁多,现在能够经常性演唱的皮影戏大约还有10余种唱腔。

关中皮影艺术基本上可分为东路、西路、北路3种。

以皮影戏唱腔的不同,可以分为秦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由于唱腔表演的不同,对皮影形象要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东、西、北路的不同皮影艺术特色。

西路皮影戏除了采用秦腔演唱的方式外,主要是弦板腔的演唱形式,以“弦子”“板子”为基本特色,音质清亮,唱腔激越。

据调查,本戏多达500多个,以历史故事为主。

北路是阿宫腔流行的地区。

相传阿宫腔是秦宫宫女的曲调,委婉凄楚,苍凉悠扬。

本戏有300多个,内容也多以历史故事为主。

东路的皮影演唱有“老腔”和“时腔”之分。

据研究,“老腔”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之前,发源地为地处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处的华阴县(今华阴市)。

西汉以来,此地多为长安的粮食储藏地,又是水陆码头。

因此,民国以前,此地船工云集,以船工号子为音乐基础,广泛吸收民间艺术因素,创造出一种以说唱为主的演唱形式。

其特点往往是一人主唱,众人齐声帮腔。

由于当时缺乏像样的乐器,就用木板拍击船板。

据说,后来老腔皮影戏中用的檀板,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这种形式经过长期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将打击乐器和弦乐引入,渐渐成为一个地方剧种。

“时腔”又称碗碗腔,最初是在陕西东路的大荔、朝邑一带流行的皮影戏腔调。

碗碗腔不同于秦腔的旋律,吸收了南方昆曲的一些特点,因而唱腔优美婉转,柔和细腻,与关中的其它戏种不同。

碗碗腔的剧目也相当丰富,大荔一带的抄本有400余种。

剧目结构奇巧,情节复杂,故事曲折,唱词典雅,诗意浓厚。


标签: 皮影  一门  综合  艺术  魅力  韵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