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的科举有着哪些具体的考试科目?是真的吗?

cht 2023-07-08 10次阅读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

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重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解密:古代的科举有着哪些具体的考试科目?是真的吗?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重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重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重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

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

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

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

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

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

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

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

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

至清朝时改称武科。

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

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

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

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重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

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

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

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

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

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

步射九矢中五为合。

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

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

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

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等。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帝王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重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重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策略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帝王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纳九品中正,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

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7]

  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

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帝王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

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标签: 解密  古代  科举  有着  哪些  具体  考试  科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