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武对话古城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cht 2023-07-19 8次阅读

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海门村村民张赞平经常站在古城墙的跑马道上,和来来往往的人讲城内外的故事。

入选全国最美八大海岸、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湛蓝的海水映着明净的天空,崇武海边以金沙碧水迎来游人如织。

愿景

在张赞平的生命里,古城无处不在。青少年时期,有着宽阔跑马道的古城墙是他和伙伴们的乐园。人到中年,他在古城海门村担任村干部。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认真研究起古城的一砖一瓦,变成了古城“活地图”。

“外地游客可能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崇武古城在城墙里。这里有莲西村、潮乐村、靖江村、海门村4个村,常住居民约3500多人。崇武古城内有古大厝78座,寺庙宫观庵堂近30座,其中县级文保单位7处。”讲起古城故事,张赞平娓娓道来。

2006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阮仪三教授一行受邀为古城保护做规划,张赞平全程陪同。一行人由水关门进,短短几百米的路程,张赞平详解了明朝经千户府邸遗址、显公祠、黄吾野故居等,令专家团队对崇武古城底蕴之丰大为赞叹。

2021年,惠安县决定启动崇武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工程。

管线落地、文旅节点改造提升和西门—水关—南门城墙规划房屋征迁是崇武古城保护活化项目 一期的三大任务。惠安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叶逢伟被抽调到项目指挥部担任副总指挥及综合协调组组长。

一接到任务,叶逢伟就直奔“征迁”这个旁人眼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叶逢伟与群众工作组的同事一起入户,和群众讲政策,聊规划。

为了解实际情况,叶逢伟先后4次组织评估测量单位和群众工作组人员查看现场,并提请总指挥现场走访,根据现状,实事求是地调整评估等级,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众人的协同努力下,短短两个月,项目 一期除货币补偿安置外,其余的105户全部完成签约。

“绣花”

如何让古城风貌抢救保护与城市格局重塑、社区有机更新齐头并进?

低冲击、微干扰,下足“绣花”功夫,泉州古城保护提升工作提供了一个范本。

考虑到泉州古城一些街巷与崇武古城具有高度相似性,98迷科,2022年2月,惠安县委县政府组织考察组深入泉州古城,学习建筑活化、业态哺育、背街小巷改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慎重严谨,以修文物的手法修古城。既要尽量保护古代原貌,又要让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更好提升。”2022年5月,惠安确定了崇武古城保护活化利用原则。

当年7月,崇武古城活化利用工程开始建设初探,选取古城城隍庙前长约60米的路段,进行管线落地、路面翻修、建筑立面整治等试验性施工。

张群是管网落地组的重要成员,也是试验段建设的重要负责人之一。开挖之初,他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古城的施工环境,确实如薄冰般脆弱。“那条巷子最宽2.5米,两边的房子都是石头结构,没有钢筋混凝土,很可能机器一铲子下去,房屋地基就塌陷了。”张群说。经过专家论证,试验段决定采纳人工开挖的方式,在四周安装上监控,实时监测施工两侧房屋的安全。

问题接踵而来。古城的几个出入口都比较低矮,巷道也比较窄,大型运输设备进不去,建筑材料运输困难;运进来后,城内空间饱和,很难找到一块空地专门堆放材料;古城居民以老人居多,不仅夜间不能作业,白天作业时噪音、防尘、震动、出行、安全等也都要格外注意。

“只能见招拆招。”张群说,管网组专家几乎每天都要在现场开会,遇到问题马上解决。在这种复杂情况下,60米的路段花了3个月的施工时间。

工程完工后,试验段附近的人家感受到立竿见影的变化。“下水道不反味了,门口乱糟糟的管线也没了,舒坦 ”居民张旭林竖起了大拇指。

街巷重新梳理,古厝也在重拾风华。在潮乐村下王厝前,崇武镇副镇长柯清沧蹲在台阶上,仔细研究施工图纸。他的身边,工人正卸下旧梁架,小心翼翼地码在一旁。

为了尽可能多地留下旧有构件,修复专家每到一处院落,先去“翻垃圾”,每一块建筑垃圾都要“验明正身”后才干运走丢弃;有些古厝的石门墙,房梁和立柱老旧破烂,工匠留下能用的木料,用拼接、打箍等方式加固;所有老房子的青砖块拆下前,先一一编号,等框架造好再运回,一块块垒砌起来……

目前,城内已修复了8座古厝,古城流失的肌理光泽正慢慢恢复。

回归

在旅游产业组,小组成员骆斌军和规划设计团队不时进行头脑风暴。

按照旅游规划初步设计,古城活化利用工程启动区将重点打造十个组团:水关海潮庵组团、橹行巷组团、城隍庙组团、大夫第组团、南门街组团、关帝庙组团、南关巷组团、南城角组团、文化巷组团、军房巷组团。设计互动景观装置让潮水“涌”到海潮庵前,在翰圃馆布设女子教育专题展,在林广记设置染织文创体验……这些构想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呈现出来,也可能会换一种形式,古城活化利用好像“开盲盒”,令人期待。

与此同时,更新中的古城也吸引了一些嗅觉灵敏的年轻人,他们悄悄回归了。

从水关门进去约50米的拐角处,开着一家咖啡馆,这是崇武古城的第一家咖啡馆。

今年27岁的柯子杨是这家咖啡馆的主人,从小在古城长大。

“在这里,闭着眼睛我都能找到路,每个路过的阿公阿嫲都会喊我一声。”柯子杨说。

古城的变化他看在眼里。“路更干净了,房子也在‘返老还童’,村里规划板上的内容让我对老家越来越有信心。”于是,今年4月底,柯子杨在古城开起了咖啡店。

开业不久的咖啡馆很快迎来了“五一”大考。“五一”假期,咖啡馆日均营业额超过1600元,每日卖出至少80杯咖啡。“和大景区的客流量没得比,但我相信这个数据会越来越好。很多游客喝咖啡的时候会跟我闲聊,向我打听古城的古代。能够一边做咖啡,一边和更多人讲这里的故事,我很开心。”柯子杨说。

第一家汉服馆、第一家扎染坊、第一家民宿……古城里的“第一家”越来越多,他们的主人,都是从小在古城长大的年轻人。在他们的参与下,有许多事情在设想,有许多事情在探索,有许多事情在变化。

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要真正留存古城的内核,让百姓在老故事里过上新生活,并不能一蹴而就。

会有那么一天,人们走进古城,就仿佛一脚踏进了崇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标签: 崇武  对话  古城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