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挑鞋子 四个误区一定要避免,宝宝使用枕头的四个误区

98迷科 2024-03-30 3次阅读

1、给宝宝挑鞋子 四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如何为宝宝挑选鞋子呢?想必真是很多父母都会比较想要了解的。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脚丫的成长速度到底怎样?

16个月以内,每三个月小脚丫长长0.5cm。16-24个月,每4个月小脚丫长长0.5cm,3岁以后,小脚丫生长速度逐渐变慢,但是仍要每4个月检查一下宝宝的鞋子是否合适。

提示:以上所述的仅仅是宝宝脚丫成长的通常情况。

宝宝多大穿鞋合适?

宝宝会走路前是不用穿鞋子,让小脚丫尽情享受赤裸的乐趣。因为宝宝足弓比较平,通过不停的用足弓和脚腕,才能慢慢地锻炼得把足弓拱起来。并且使脚腕更有力。

学步鞋之所以很软,也是这个道理,既不会让宝宝脚凉,又能起到锻炼作用。

学会走路后,为了保护脚丫,要为挑选合适的鞋子。此时,宝宝的鞋子上的装饰不要太多,最好用粘扣鞋带,代替绳子鞋带。否则会影响走路。

给小宝贝们买鞋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因为童鞋不合脚不仅让小脚丫受罪,还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骨骼发育。中医学认为脚底部有很多重要穴位,直接影响到人体各个部位的健康,为小宝贝选双好的童鞋更成了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不要走进以下选鞋误区:

误区一:鞋帮、鞋面越软越好

由于儿童骨骼、关节、韧带正处于发育时期,平衡稳定能力不强,鞋后帮如果太柔软,脚在鞋中得不到相应的支撑,会使脚左右摇摆,容易引起踝关节及韧带的损伤,还可能养成不良的走路姿势。因此,童鞋的后帮应硬挺、包脚,以减少脚在鞋内的活动空间。童鞋的鞋面(尤其是头部)如果太软,会难以抵抗硬物对脚趾的冲撞,加上宝宝走路有用脚踢东西玩的习惯,过软的鞋面既不结实,又不安全。不过,脚背处的鞋面还是要柔软些,以利于脚部的弯折。

误区二:鞋底的弯曲度越大越好

童鞋鞋底要有适当的厚度和软硬度,但过软的鞋底不能支撑脚掌,易使宝宝产生疲劳感。其实,鞋的舒适感除了来自合适的软硬度外,还取决于鞋底的弯折部位,很多童鞋的弯折部位在鞋的中部,即脚的腰窝处,这样容易伤害宝宝比较娇弱的足弓。科学的弯折部位应位于脚前掌的跖趾关节处,这样才与行走时脚的弯折部位相符。

误区三:厚底鞋舒适防震

在行走时,鞋随着脚部的运动需不断地弯曲,鞋底越厚,弯曲就越费力,尤其对于爱跑爱跳的宝宝来说,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脚的疲劳,并进而影响到膝关节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为了表现曲线美,往往加大后跟的高度,这会令整只脚前冲,破坏脚的受力平衡,长期如此会影响宝宝脚部的关节结构,甚至导致脊椎生理曲线变形,严重者将使大脑、心脏、腹腔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儿童鞋适宜的鞋底厚度应为5毫米至10毫米,鞋跟高度应在6毫米至15毫米之间。

误区四:有弓形鞋垫的鞋保健舒适

许多童鞋在鞋垫的脚心部位装有一块凸起的软垫,妈妈们一般认为它能托起足弓,令宝宝感觉舒适,并具有保健作用。其实,这种鞋比较适合成人穿着,对于儿童来说,它却缩小了足弓的伸展空间,使正处于发育期的足弓肌肉得不到必要的锻炼,长此以往可能会令宝宝变成扁平足。

挑选童鞋时一定要注意鞋面要适当的柔软,鞋底软硬度适中,鞋底厚度要在5-10毫米之间,不要挑选有弓形鞋垫的童鞋。

2、宝宝使用枕头的四个误区

宝宝可以使用枕头吗?宝宝使用枕头要注意哪些呢?使用枕头有哪些误区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宝宝使用枕头的四个误区。

宝宝使用枕头的4个误区

1.宝宝头部比例大,枕头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这是不对的。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特征的需要,新生儿三个月以内可以不用枕头;超过三个月,就应该使用枕头了。

2.:高枕无忧",枕头高了有益于发育生长,还不会出现溢奶的问题

这是很片面的。宝宝骨骼还没定型,而且发育很快。不顾宝宝的生理特点,随意抬高枕头,很容易造成颈椎和脊柱的畸形发展。溢奶可以通过头部和上身一起垫高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简单的增高枕头。

3.软硬极端化

有的妈妈认为硬了会限制宝宝自由发育,所以用棉絮做枕头;而有的妈妈则认为软了不利于头部定型,就用大米,小米,高粱等硬物作为填充物,认为睡米袋枕后脑会很平很好看。这些都是不科学的。过软的枕头不仅起不到头部支撑的作用,还可能会因为透气性差而易造成窒息;过硬的枕头有可能会造成偏、扁、尖头。

4.迷信保健枕

有些人认为诸如保健、药物、益智等五花八门的婴儿枕是高科技产品,就盲目购买使用。其实有些产品只是迎合年轻爸爸妈妈的迷信心理,并不具有标榜的科技效果;有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虽然质量合格,但是不一定适应你的宝宝,盲目的追新求异,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产生副作用,甚至使宝宝受到伤害。

3、宝宝服药:六个误区要避免

“用药找医生,服药靠父母”,父母要正确给宝宝服药。当前存在宝宝生病父母擅自用药的现象,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错误,轻则产生许多不良反应,重则发生药物中毒延误病情。

误区1:见咳即服止咳药

咳嗽是宝宝常见的呼吸道症状,由于宝宝支气管黏膜娇嫩,抵抗外界病原菌的能力差,容易发生呼吸道炎症而产生咳嗽。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呼吸道内的病菌和痰液可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如果你见宝宝咳嗽便急于服用止咳药,等于“闭门留寇”,使病菌在气管内大量繁殖,以致发生肺炎等重病。

误区2:见泻即 服止泻药

轻度腹泻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肠道内的病菌和毒素可以通过腹泻排出体外。如果你发现宝宝有腹泻就急于用止泻药,由于止泻药具有强烈的收敛作用,服用后虽暂时起到止泻作用,但留在肠道内的病菌却不能排出体外,反而加重了病情。

误区3:静脉用药一定比口服好

宝宝只要感冒发烧了,家长就急着要求医生给予静脉用药,认为静脉给药退热快,效果好。其实一般的感冒用口服药完全可以治愈,若静脉给药,宝宝承受的痛苦更多,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及交叉感染。而且医院一般是一天一次的静脉用药,药物的血浓度不均匀,可能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误区4:感冒首选抗菌素

如果你发现宝宝感冒了就会擅自选用抗菌素,甚至用两种抗菌素,有的还将大人的抗菌素给宝宝用。其实宝宝的感冒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它们侵入细胞后,躲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目前使用的抗菌素几乎都很难进入细胞,所以对病毒完全不起作用。此外,不少抗菌素有许多副作用,如引起胃肠道不适、白细胞降低、听力障碍、肝肾功能受损等。

误区5:药物服法用量不得当

许多药物都必须严格按照剂量来服用,但有不少的爸妈为方便,没有精确药物剂量就给宝宝服药。宝宝服药时“毛估估”,这对宝宝来说用药量会相差好几倍,是非常危险的。有的妈妈在服药前没有把药水摇匀,以致开始服用时药的浓度不够,未达到效果;之后的又浓度过高,不利于宝宝的疾病治疗。

误区6:不注意药物的有效保存期

许多药水在开封后需放在阴暗处或冰箱内保存,而且时间也不能超过一周。但不少妈妈在宝宝病愈后将剩下的药水放在冰箱内保存,待下次宝宝患病后再服用。殊不知多数药水都含有糖浆成分,易受到病菌污染,吃了反而对健康有害。还要注意药物有一定的保存期,你一定要看清保存期,否则吃了不但无效反而还会致病。

温馨提醒:

婴幼儿时期是宝宝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宝宝免疫力逐渐形成之时。感冒、咳嗽等疾病都是无法避免的,爸妈可不能听从别人的经验之谈而滥用各类偏方,延误宝宝的治疗时机。所以,一旦宝宝出现不适状况后都应咨询儿科专家或到医院就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给宝宝断奶 你们要避免这些误区

给宝宝酸奶,你们要避免哪些误区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小编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你们!

母乳喂养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就要给宝宝断奶了。但是断奶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哦!而是要讲究正确的方法,如果断奶断的不对的话,那么就会容易给宝宝和妈妈带来不小的负担哦!

尤其是断奶中的一些误区,千万是要避免的,就比如下面这些:

1,突然断奶

你们说要给宝宝断奶,然后就突然一天开始不给宝宝吃奶了,其实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你们这样突然的就给宝宝断奶,会让宝宝觉的你们不要他了,就会产生不安感和被抛弃的感觉,这样对于宝宝的心理发育来说是及其不好的。

所以你们准备给宝宝断奶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循序渐进,一段时间来慢慢过渡,这样可以让宝宝和妈妈都能够适应。比如妈妈们可以没2-5天都减少一次哺乳,然后缩短每次哺乳的时间,然后增加哺乳的时间间隔哦!

2,乳头上涂一些刺激的东西

有些妈妈会比较狠心一些,为了能成功的断奶,就会在乳头上面涂抹一些比较刺激的东西,比如辣椒,清凉油等之类的,宝宝闻到或者是尝到了这些奇怪的味道的话,那么就会放弃喝奶,从而达到断奶的目的。

这种方法虽然说很有用,但是你们这种行为只会让宝宝产生恐惧感,这样同样是对宝宝身心健康发展危害很大哦!

所以小编不建议你们采取这样的方法去给宝宝断奶。你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减少宝宝吃母乳的次数,然后用配方奶粉去替代母乳。

3,断奶就要跟宝宝分开

很多人为了能够顺利断奶,会选择将孩子送到奶奶那边或者是外婆那边,这样宝宝喝不到奶的话,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完成断奶了,这种方法还是目前来说,普遍都会用的。

但是这种方法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个方法不仅让宝宝换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还是去了母乳,就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也见不到了,这该会让宝宝心里面感觉到多么的恐慌的。

这样情况比较的轻的,就会让宝宝产生焦虑的情绪,烦躁不安,严重的话,就会让宝宝剧烈的哭闹,还会导致睡眠不好,甚至还会变的容易生病,消瘦下去。

断奶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这个时候更是需要妈妈们能在身边,所以你们这个时候除了不吃母乳之外的所有外在条件都尽量保持不变,这样才能降低断奶给她带来的焦虑感。

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关于断奶要避免哪些误区的相关知识介绍,希望小编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你们!

6、发表评论:


标签: 宝宝  四个  误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