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不让“冻疮”扰宝宝,冻疮对宝宝的身体有哪些危害

98迷科 2024-05-20 1次阅读

1、今冬不让“冻疮”扰宝宝

寒冷季节,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的手脚等处出现冻疮、开裂,脸部皮肤被皴了,严重的还会被冻伤。那么,造成儿童冻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冻疮发生的原因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孩子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其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气候因素: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局部因素: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全身因素: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提示:冻疮的发生不仅仅只由受寒的时间长及潮湿所致,如果体质弱、患有贫血、内分泌障碍、慢性感染性疾病等疾患、身体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均可使身体的耐寒能力差,则很容易在寒冷时发生冻伤。

冻疮的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手指、手背、脚趾、脚跟、脚边缘、脚背、耳轮、耳垂、面颊。

被动伤的部位一开始充血发红,形成暗红色的斑,并伴有肿胀、疼痛、发痒,尤其是一遇到热时,又痒又胀十分不舒服;如果未能扩时控制病变,暗红色的斑逐渐变暗紫色,肿胀更为明显,严重者出现水泡。水泡可能会破溃,形成溃疡面,这时,疼痛加重。通常,冻疮会愈合得很慢,一直等到天气暖和时才能好转。

冻疮的防护与治疗

冬天,由于户外天气寒冷,儿童大多停留在室内,因此活动量减少,导致四肢的血液循环不畅,热量减少,很容易发生手脚冻疮。因此,在冬天到来之即,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在严寒的天气门窗要关闭,加上棉门帘,造成一个防冻的环境;

·防护当宝宝要去户外时,一定要注意给宝宝保暖是否得当,如衣服是否防寒,特别是经常暴露的部位,可适当的涂抹护肤油以保护皮肤。给孩子穿上棉鞋、棉衣,戴上手套或围巾等保暖衣物;

·衣服要宽松,最好是蓬松的棉服或羽绒服;不要穿太硬太挤的鞋,否则将会影响脚部的血液循环而易发生冻伤;袜子要吸汗并及时更换,以免因潮湿冻伤脚。

·寒冷的时候勿让宝宝在户外玩耍时间过长,也不要玩久坐不动的游戏。经常按摩手、脚、面部、耳朵、年龄越小及体质虚弱宝宝更要加以注意。不要在冷风里站立不动,要活动手脚;

·尽可能不要让浸湿的手脚等部位受冷风的正面吹袭;

·衣服弄湿时要及早换上干衣服;

·天气好时,应多到户外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多给宝宝进高热量的食物以增加耐寒力。

对于在前一个冬天患过冻疮的宝宝,可在冬天到来前夕采取以下措施:

·夏季里,把大蒜捣烂成泥,晒热后,经常搽患过冻疮的部位,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用紫外线照射曾经被冻伤的部位,每隔10天1次,每次半小时。

·用茄子干煎汤浸泡容易发生冻疮的部位,经过多次浸洗也可达到防止冻疮发生及复发的作用。

治疗宝宝患了冻疮要及时治疗,没有破溃时在红肿疼痛处涂抹冻疮软膏或ve软膏,也可请中医开一些草药煎洗。

当有水泡和水泡破溃形成溃疡面时,最好请医生处理,以免处理不当加重病变而使合并症发生。

特别提醒:保暖也要讲科学

保暖不要过度,谨防小儿“中暑”

冬季中暑多发生于2—10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年轻的父母唯恐孩子着凉,给孩子身上裹着大衣、毯子,还要用上热水袋、电热毯等,加之房间门窗关闭,室内空气不流通,使孩子如同生活在“人造夏季”,致使体温逐渐上升,等父母发觉时,孩子已处于高烧之中,形成冬季“中暑”。

婴儿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还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有关,尤其是出生后5个月以内的婴儿,他们产热量大,而出汗散热又较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俗话说:“要得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这就要求年轻的父母一定要学好婴幼儿保健知识,既不能让孩子着凉,又不能让孩子“中暑”。

寒从脚起,冬季注意脚的保暖

冬天气温很低,孩子的脚部保暖工作尤其需要重视。人的双脚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少,如果受凉,微血管要痉挛,进一步使血液循环量减少。

孩子脚的表面脂肪很少,保温能力很差。冬季双脚站在地面上,会散发大量的体温,使脚的温度降低,从而增剧微血管痉挛,供血受阻又进一步降低双足的温度。这样不仅导致冻疮,而且影响内脏,成年人还会引起胃痛、下腹痛、月经不调、阳萎、腰痛、腿痛等疾病。

另外,一旦脚部受寒后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微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慢,身体抵抗力削弱,于是潜伏在鼻咽部位和新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就乘机大量繁殖,使人伤风感冒、发生气管炎等疾病。

脚的保暖关键在锻炼和穿好鞋袜。孩子冬天最好穿棉袜和棉鞋。冬季湿冷地区可穿着抗冻疮袜,因为湿度能加剧双脚的温度散发,造成微血管痉挛、供血受阻和组织坏死,形成冻疮。抗冻疮袜有防止微血管痉挛和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的作用。另外冬季穿的袜子、鞋垫和棉鞋等应经常烘晒,只有鞋袜干燥,才能保暖。

不要忽视耐寒锻炼

俗话讲“春捂秋冻”,有些父母,惟恐孩子冻着,天气一凉,就不让小儿出屋,小儿呼吸道长期不接受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耐寒锻炼,接触了感冒病人后,因对病原菌抵抗力差,很易患病。所以,应该坚持让小儿做户外活动,天气冷可选择太阳光充足、风较小的时候,让小儿在大自然中活动半小时到一小时,可提高小儿的体质。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冻疮对宝宝的身体有哪些危害

冻疮在初起时往往不被察觉,待手脚感到刺痒、灼痛时,轻微冻疮即已形成了。这时如能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局部保暖,还能使冻疮逐渐好转,如果防冻保暖不及时,冻疮还会加重。紧接着,局部皮肤变成紫红色,红肿而且有硬结。当感觉刺痒、灼痛、胀痛时,就不易治疗了。继续下去便会形成水疱或溃烂,表面有渗出液,并往往伴有感染发炎。在寒冷潮湿的情况下,人体局部组织的温度在 0~10℃时,就能发生冻疮,轻微冻伤病理改变主要在表皮或真皮,严重冻疮还可伤及肌肉或骨骼,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3、宝宝冻疮怎么办

“冻”手“冻”脚的季节里,即使妈妈将宝宝包成“粽子”再出门,有时还是难逃冻疮的纠缠。这个讨厌的家伙,集合了痛、痒、红、肿于一身,不仅会让宝宝的小脸、小手看起来“伤痕累累”,还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困扰。

一、冻疮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一般来说,宝宝的皮肤在寒冷的环境裸露片刻,不至于引起冻疮。

但如果受冻的时间过长,或冷热温度快速变化,就可能会导致人体的循环末梢,如手、足、面颊、耳廓、鼻尖等部分,出现局部的血液循环不良、细胞损伤、血管壁被破坏,进而形成以淤血、局部水肿、水泡、瘙痒、疼痛等为特征的皮肤炎症,这就是冻疮。

需要强调的是,冻疮的发生,需要同时兼备两个因素,寒冷和潮湿。如果只是寒冷,但湿度不大,那一般也不会起冻疮。

二、宝宝长冻疮了,该怎么办?

冻疮的严重程度不同,缓解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冻疮没有破溃的情况下——

用温热的毛巾,湿敷患处。

用温热的水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注意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宝宝。

用凡士林或其他油脂类护肤品涂抹患处,可以保护皮肤。

痒痛明显时,可以用冻疮膏外涂。

将宝宝的指甲剪短,防止抓挠患处,预防破溃感染。

冻疮破溃的情况下——

遵医嘱使用抗菌素软膏,如四环素、鱼石脂软膏等,以免发生严重的感染。

但是,以上办法只能暂时缓解冻疮的症状。作为“冻”出来的皮肤病,冻疮至今没有特效药可以应对,只能等到天气变暖时才能逐渐自愈。

由此也可以看到,冻疮的预防,对爸妈和宝宝来说,都相当的重要。

三、怎样预防宝宝长冻疮?

冻疮这货虽然“惹”不起,但要“躲”开它却不难。

因为冻疮的发生与寒冷、潮湿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有关,因此针对这些方面做好预防工作,就能降低宝宝长冻疮的几率,赶紧划重点记下吧!

1、做好保暖相当重要,尤其不要忽略手脚、脸部、耳朵等部位的保暖工作。

2、注意保持衣服、鞋袜干燥,否则局部出汗以后,就更容易发生冻疮。

3、不要给孩子穿过紧的衣物和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宝宝受冻之后,不要急于用热水浸泡,避免冷热温度急速变化。因为在寒冷环境下,血管本来是在收缩,如果突然用热水浸泡,会使得血管突然放松扩张,导致血液瘀滞,反倒很容易形成冻疮。

5、平时多让宝宝进行户外活动,在户外时,可帮助孩子按摩或揉搓手脚,促进身体血液循环。

4、如何预防宝宝生冻疮

寒冷的冬季宝宝如何预防生冻疮呢?

冻疮虽然常常发生在寒冷的隆冬时节,但是,现代医学认为,预防应从初冬开始。

临床研究表明,预防冻疮首先应从秋末冬初起进行耐寒锻炼。具体方法是:用冷水浸泡往年常生冻疮的部位,如手和脚,开始每天浸泡半小时,以后浸泡一小时。其次是应注意局部保暖,如外出时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围巾等,鞋子也应穿暖的,但不宜过紧。另外,还可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狗肉等温性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

局部按摩是预防冻疮最好的方法。

一是手按摩:两手合掌,反复搓摩,使其发热,左手紧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接着右手紧握左手手背摩擦一下,反复相互共摩擦15~20次;

二是脚心按摩:坐床上,屈膝,脚心相对,左手按右脚心,右手按左脚心,两手同时用力,反复按摩15~20次;

三是腿按摩:坐床上,腿伸直,两手紧抱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后擦双大腿根,一下一上为一次,共擦15~20次;

四是臂按摩:右手掌紧按左手腕里边,用力沿内侧向上擦到肩膀,再翻过肩膀,由臂外侧向下擦到左手手背,这样为一次,共做15~20次。右手做法与左手相同。

6、发表评论:


标签: 宝宝  冻疮  今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