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吗,别给孩子设立太高期望

98迷科 2024-05-29 1次阅读

1、你知道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吗

  前面提到孩子与母亲联起手来,疏远父亲。更极端的表现,是孩子对本应该组成同盟军的母亲也毫不留情面。这是教育评论家矢野寿男先生在《由父母可知我的将来》一书中写到的。

  :除了吃就是睡,母亲身上看不出一点妇女的美德"——对现代的家庭主妇,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日三餐加上睡觉",这其中可以嗅到丈夫们身上的火药味——我们这么努力地工作,而她们却……而这到了孩子们眼中,就变成了::除了吃就是睡……"这赤裸裸的写实主义手法的确让人有些毛骨悚然。

  :吃什么好呢?晚饭前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问我。一点计划都没有。"

  :妈妈洗碗总是洗不干净。"

  :妈妈一个人在家,乱七八糟。实在是愧对于‘家庭主妇’这个词。

  :爸爸一回来,妈妈就手忙脚乱起来了,像老师搞突然袭击一样。"

  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会意外地发现:原来孩子们所期望的家庭主妇形象,应该具有传统的美德,说的明确一点就是洗衣做饭收拾屋子,要样样精通。如果偷懒,受害者自然是孩子们,也就无怪乎孩子们要如此强烈抨击了。

  :妈妈为多了一条皱纹而坐立不安。"

  :又不是要演戏,妈妈干吗总是浓妆艳抹。"

  :追求流行当然无可厚非,但毕竟是做妈妈了。"

  孩子希望自己的母亲永远年轻美丽。现在的孩子对大人的服装和化妆都很敏感。中学里的年轻男教师,如果稍微注重一下穿着打扮,就可以赢得一大群女学生的崇拜。

  说到穿衣打扮,我想提出来的是,现在的小学年轻女教师整日穿着一身运动服给孩子们上课,我认为这是缺乏情感的一种表现。因为运动服无法表达一个人的心情。只会让人觉得这是在穿衣上的偷工减料。其实衣着打扮也是礼仪、礼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老师自己在课堂上都要偷懒,那又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呢?

  扯得有点远了,再回到孩子们的创作上来。

  :逃不掉了!母亲的眼里,映出两张成绩下降的成绩单。"

  :拿到成绩单的那两天,家成了地狱。"

  日本的母亲们如此专注于孩子的教育,当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暴跳如雷的场景在孩子笔下栩栩如生。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别给孩子设立太高期望

杰西卡10岁,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的父母为他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出色。除了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他设立了许多课余的活动: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地区的其它儿童活动。父母要求他在所有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杰西卡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的孩子,但是在他的生活中,却有一些令家长无可奈何的习惯。比如:他对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不像其它同龄孩子那样尽兴的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在这个事例中,父母可以说对杰西卡是非常残酷的,因为他们对他设立了太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他的正常发展。而杰西卡从小就培养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在他的理解中,只有他达到了父母的要求,他在父母的眼睛中才有地位,才变得重要。他不敢公开地向父母抗争,但是他晚上经常做恶梦,却表现出他内心的反抗,表现他内里不情愿做这一切的种种矛盾。在父母的高要求下,他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受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他做为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杰西卡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尊严,如果这种高压政策就这样持续下去,将会给杰西卡的生活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我们没有权力向我们的孩子做任何要求,以便实现我们的个人野心。

要记住,当我们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不断地向他们指出不足之处时,我们实际上在使他们失去勇气,降低他们的自信心水准,而在将来的教育中,却要不断地试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相反,如果我们时刻注意到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并及时指出,加以鼓励,我们会使他们充满了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激励孩子

  9岁的涛涛调皮捣乱,邻居和老师都向妈妈反映他的:罪行"。妈妈也很头疼,孩子顽劣,打骂都起不到效果。涛涛犯了错后特别会勇于认错,不过事后他还会继续犯错。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看到了一篇介绍罗森塔尔效应的文章。受到这一绝妙效应的启迪,妈妈决定依照这一心理效应,帮助涛涛纠正他的顽皮劣习。

  当涛涛取得一些成绩时,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妈妈也会看在眼里,并说出来以鼓励涛涛。当然,妈妈也会说::我觉得他们认为你调皮,是他们没有看到你其实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过很多人在展现优点时善于采取让他人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罗森塔尔效应法还真管用,涛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不再是捣蛋鬼,而是成了大家都喜欢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在某所小学,他选取三个班的儿童进行测验,然后将一份有潜力的学生的名单交给了老师。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它旨在调动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实验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表现更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其实是一种赏识教育。如果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鼓励,就会以积极态度来予以反馈,取得很大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甚至歧视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的要求、对待自己的学习。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孩子说话、走路都是在父母的鼓励下才学会的。学说话时,没有不说错话的;学走路时,没有不摔跤的。但是没有父母会因为孩子说错话、摔了跤,而不让他们学说话、学走路。父母的期望,会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父母如果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着偏见,认为孩子:比不上人家":也就这么点能耐",就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得到别人的赞美。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就非凡的人,他们成功的信念都源于赞美。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不会让我失望的",是孩子日后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父母只要给予期待和肯定,他们就会受到激发,让父母看到希望。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生理处于发育期,而心理还很幼稚,这个阶段他们心灵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和期望。当然,这种期望只有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假设父母非得要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得到第一名,那不是期望,那也不是肯定,那是给孩子压力。在太大的压力之下,孩子就可能丧失自信,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对父母而言,不但应该对孩子的优势面抱着良好期望,对孩子的劣势面也不要丧失信心,也应给予期望。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在自己的期望下,好的方面会得到加强,不好的方面会得到纠正和改进。

  专家支招

  做父母的应该而且必须赏识自己的孩子,要把赏识当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种需要。有了赏识的心态,父母就会把孩子当做天才来看待。而孩子,也可能真的就成为了父母心目中所期待的天才。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父母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所有父母的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无一例外地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甚至为孩子的未来作一定的规划。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大学,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其培养成体育健儿,将来能够破世界记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有之……总而言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风”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总会与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1)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不要只着眼于孩子的智能与成绩。以孩子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许多评价标准的。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爱好。家长往往从自己的好恶、自我期望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描绘未来的宏图。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出现对孩子期望的攀比心埋。如此,家长的期望往往就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实际,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老师称为最“笨”的学生,但是爱迪生的妈妈却不以为然,相反,妈妈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很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爱迪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在教育爱迪生的过程中,妈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爱迪生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在实验中让其感受真理和科学的魅力。爱迪生后来能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其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密不可分。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实际能力,任何成功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3)适度表达,激发孩子的斗志。父母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期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不是放在嘴边上说说就可以的,要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成人给予的关爱。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父母给予,习惯于等待父母的信息和指令。如此一来,孩子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长久如此,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样,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愿望,被动地去做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曰听从却没有实质性的斗志;二是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父母期望孩子这样,可孩子偏要那样,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强烈逆反心理。孩子第一次听父母讲理想的话,可能会斗志勃发,而第十次孩子可能已经听不进去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学业,启发孩子的人生理想,这样的效果要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父母应该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包括日常的生活料理,减少对孩子的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判断、选择,并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学会过自己的生活,承担各种各样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标签: 孩子  期望  知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