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卷九十一异僧永那跋摩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

cht 2022-08-28 3次阅读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作者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平广记·卷九十一·异僧·永那跋摩

image.png

【原文】

永那跋摩者,西域僧也。

宋元嘉中,东游渡江,居于金陵祗园寺。

宋文帝常谓之曰:“弟子恒愿持斋,不杀生命,以身徇物,不获其志。

法师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对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

且帝王与凡庶,所修亦有殊矣。

若凡庶者,身贱名微,德不及远,其教不出于门庭,其言不行于仆妾。

若不苦身刻己,行善持诫,将何以用其心哉?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清则不夭其命,役简则无劳其力。

然后辨钟律,正时令。

钟律辨则风雨调,号令时则寒暑节。

如此则持斋亦已大矣,不杀亦已众矣。

安在乎缺一时之膳,全一禽之命,然后乃为弘济也。

”文帝抚几嗟叹,称善者良久。

乃曰:“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为虚说,滞近教者拘恋章句。

如法师者,真所谓开悟明达,可以言天人之际矣。

(出《剧谈录》)

image.png

【译文】

永那跋摩是个西域的僧人,刘宋元嘉年间,东游过江,住在金陵祗园寺中。

宋文帝经常对他说:“弟子我很愿意遵守佛教戒律,不杀生灵,以身从物;然而一直不能如愿。

法师您不怕万里之遥,前来我国游化,您将怎样教导我呢?”永那跋摩答道:“是否遵奉教规,贵在心地虔诚,不在具体做什么事情;办法在于自己领会,不在别人如何劝导。

况且帝王与平民庶人修道的方式与要求是不一样的。

凡属平民庶人,由于身份卑贱名声微小,影响范围也就有限,他们的教化只限于自己一家之内,他们的言论又不被仆婢与妻妾采纳;这样一来,他们如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善事而守戒观,信奉佛教的心愿还有什么方式来实现呢?帝王则以四海为家,以万民为子,每说一句有利于众生的话,天下百姓都感到高兴,每颁行一项有益于社会的政令,就会得到众人与神灵的拥护。

刑罚清明了就能使百姓不会无辜丧生,徭役减轻了就能使百姓不会劳累无度。

这样就能分辨钟律,端正时令;钟律分清了就能风调雨顺,号令适时就能寒暑有节。

如能做到这样,就是最大的遵守戒律了,不被杀害的生命也已经相当多了。

那能在乎少吃一两顿斋饭与能否保全一只禽鸟的生命呢,这是普济众生之举呀!”文帝以手拍案,连连赞叹称好。

于是说道:“一般人迷信于佛教的深远道理,僧人们则滞留于眼前的说教;迷信于深远道理的人实际是迷信空洞的理论,滞留于眼前说教的人则仅仅拘泥于佛经的个别章句。

象法师您这样的见解,真称得上是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可以与您谈论天与人之间的种种事情了”


标签: 太平广记  北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